精準掌控風險管理 從此不再當專案救火隊!|長宏部落格|長宏專案
目前位置:
首頁
長宏部落格
長宏部落格
780
精準掌控風險管理 從此不再當專案救火隊!

精準掌控風險管理 從此不再當專案救火隊!

2009年,興建中的101大樓起重機吊臂掉落砸中陸客遊覽車、2014年復興航空班機大雨傾盆中於澎湖墜毀、2015年台中捷運鋼樑墜落壓毀路過休旅車,以上事件不僅奪走多條寶貴人命,造成嚴重財物損失,更有企業因而倒閉。其實,這些不幸事故都能藉由「風險管理」來趨吉避凶,《專案經理》雜誌特別邀請風險管理專家葛仲安與讀者分享,如何從個人思維出發,協助組織與企業做好風險管理。

擁有PMI-RMP、M_o_R Practitioner、CRISC等風險管理高階證照的葛仲安,在美國取得資管碩士學位,曾擔任軟體工程師一職,就學時專攻資訊安全與資料庫,深知風險管理對IT產業的重要性,進而深入鑽研相關知識。「無論企業規模大小,IT都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像人體的血管,一旦遇到障礙就會造成危害,公司對內無法運作,對外可能損失商機與客戶。」葛仲安說。

「我們要極盡所能事先規劃、事先演練、事先預防,避免任何造成重大危難的事情發生。」葛仲安說,他舉例企業機房通常會建置兩套系統,其中一套當作備用,當原系統故障時,備援系統就上線取代,「最理想的狀態是故障發生時,使用者完全感覺不到異狀。」葛仲安說。

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就採用類似的風險管理手法,當使用者打開Google瀏覽器時,看起來都是同樣的頁面,實際上不同使用者會連結到不同站台,若其中一個站台出現異常時,Google會將使用者導向其他連結,分散風險確保服務不間斷,這是資訊業「風險管理」應用的典型案例。

風險概念 企業永續發展的關鍵
「風險管理的概念是沒有人可以百分之百的預測未來。」葛仲安說,無論是企業營運、組織發展、個人職涯規劃,都要抱持「未雨綢繆」的心態,預想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好壞事件,蒐集相關資訊,確保能避開或降低衝擊,才能讓未來發展更平順。

葛仲安認為,企業做重大決策時若能善用「風險管理」就能提高成功機率,增加在市場脫穎而出的機會,反之,不僅會讓過往的努力付諸流水,最糟還可能關門大吉,「風險管理在企業經營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葛仲安堅定地說,他也指出應用於企業專案管理時,「規劃風險管理」會是專案成功的關鍵之一,例如:蓋新大樓選用的建材是否防火?濕度、溫度改變時是否會釋放有毒氣體?這些都是在專案成本效益選擇之外,必須辨識出的風險因子。

儘管風險管理對企業存亡影響甚鉅,葛仲安坦言,台灣產業界對風險管理的思維仍非常薄弱,「台灣企業採取『消極被動』的風險管理,部署未來時不會先辨識風險及規劃回應,頂多留一點錢與時間做緩衝,沒有未雨綢繆的概念。」葛仲安無奈地說。

他指出企業預留的金錢與時間沒有合理標準,預備金無法有效運用,只會成為組織負債,專案期程拉長,也會因為人的惰性導致人力與資源浪費,當組織無法妥善配置資源,長期下來會降低企業營運效益。「台灣人情味濃,不會太要求細節,得過且過也沒關係,這種文化特質對企業發展及專案管理卻會造成負面影響。」葛仲安說。

葛仲安建議大型企業組織要成立風險管理部門,負責建置架構與運作守則,除了做好風險分析管理,還得肩負教育責任,在組織內培養更多具風險管理能力的人才。此外,每位專案經理都該具備基本風險管理概念,各部門也要有熟悉該領域的風險管理專家,「組織內部對風險管理的產出要保持透明、大家樂於分享,當所有決策都經過深思熟慮,就能提升專案成功機率與整體效益。」葛仲安說。

事關重大 風險管理的成與敗
風險管理執行是否成功,對企業永續發展影響深遠,葛仲安舉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為例,在前所未有的重大災難中,有企業因風險管理計畫缺失而損失慘重,也有企業因完善的風險管理計畫及妥善地實施風險回應,反而逆勢崛起,經營成績更亮眼,由此可見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當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襲擊東日本後,海嘯衝進海岸線內十公里,東京電力公司所屬的福島第一核電廠泡在海水中,在全廠停電的情況下,冷卻水無法注入爐心,反應爐溫度持續升高,最終造成爐心熔毀,有毒放射性物質外洩,周圍居民紛紛撤離,該起事件也造成多名人員死亡,倖存者健康情況也大不如前。

葛仲安指出,東電的災害管理能力已很出色,但其擬定的風險管理計畫卻無法預防日本史上最大的災害,主因在於錯估海嘯高度,沒有建設夠高的保護牆,也沒有設想到地震造成地層下陷,讓災情雪上加霜,當初的風險管理計畫未評估到的因素,都導致成效不彰,釀成生命財產損失及環境污染的慘劇。

完備計畫 日產汽車逆轉勝的關鍵
相對於東電的失敗案子,日產汽車(Nissan)則化危機為轉機,地震過後全日本汽車產業大停擺,由於工廠設備損壞及產業鍊受影響,日本原裝車幾乎斷貨。日產汽車有六間製造廠及五十間零件製造商無法營運,損失產能高達二十七萬輛車,但他們隨即啟動危機處理機制,半年內產能恢復達96.2%,遠高於其他車廠的平均值70%,供貨穩定的日產成為消費者買車首選,隔年銷售量衝上冠軍,一躍成為市場龍頭。

葛仲安指出,2001年日產汽車進行組織再造,啟動企業風險管理機制並導入PDCA經驗學習與逐步完善思維、辨識企業營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風險、製作「風險地圖」標明風險所在地與嚴重性、確實指派重大風險負責人,並建立三大計畫:地震緊急回應計畫、企業營運持續計畫、災害模擬訓練計畫,完善的風險管理規劃,成為趨吉避凶的最佳基礎。

2007年開始,日產汽車更進一步將應變計畫加入員工例行演習中,巧的是,就在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前三週,日產汽車實施相關演練,過程包括建立緊急回應中心、清點員工人身安全、執行初步復原搶救、建立與他廠、供應商間的緊急聯絡管道、判讀災害損失等,最終再藉由實際演練的成果來改善風險管理計畫。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日產汽車完善的應變計畫果真派上用場,加上領導階層確實帶領團隊執行計畫,不僅降低企業營運的衝擊,還創造更高的市場價值,日產汽車更大方將自身經驗與產業界共享,「日產的官方網站上,有將他們應變風險的案例公開,希望大家一起學習。」葛仲安說。

從歷史中學習是風險管理最佳的規劃參考,葛仲安舉例新冠肺炎防疫,因為台灣經歷過SARS疫情,在對岸出現風吹草動時,政府政策與公衛體制就能快速因應,有完善的風險應變計劃,加上衛福部、相關防疫單位及民眾等所有利害關係人上下一心配合,也讓台灣的防疫經驗,成為優秀的風險管理成功案例。

敏捷風險管理 風險高先做
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在專案管理中導入敏捷手法,敏捷風險管理也成為關注焦點,葛仲安認為,傳統專案與敏捷對「風險」的定義不一樣,「對專案而言,風險指的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好事或壞事,但對敏捷而言,風險指的是要做的這件事,它的『不確定性』有多高。」葛仲安說明。

敏捷手法採取「增量式」作法,後期產出是建立於前期基礎上,因此做事「順序」很重要,在敏捷中,每件工作項目都有「價值」和「不確定性」兩個面向,葛仲安認為敏捷要從「價值高」且「不確定性高」的項目開始做,「價值高的項目遲早都要做,早點做才知道是否可行,晚做就會喪失時間與機會,反之,價值低風險高的項目就沒必要做。」葛仲安說,從這兩個面向分析,能幫助採取敏捷手法的企業,更能分辨做事的先後順序,提高成功率。

最後,葛仲安提醒每位專案經理,「風險管理要從個人的思維方式開始建立。」他指出風險管理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像是設鬧鐘讓自己不要睡過頭,或半夜經過十字路口時,即使是綠燈仍會左右張望,確保沒有車闖紅燈以策安全,只要把「風險管理」的思維多應用於工作中,就能幫助提升企業的風險管理能力,葛仲安認為出發點可能很小,後續的正面影響卻無遠弗屆,風險管理不僅是企業經營的助力,更能成為整體社會進步的原動力。

 

enlightened文章出處 : 《專案經理》雜誌2020年12月號精準掌控風險管理 從此不再當專案救火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