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就如同一項大型的專案管理,需要組成風險管理小組,辨識風險及迴避風險,以降低風險帶來的衝擊。過去歷經SARS的震撼教育,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簡稱高醫)曾有過去對抗SARS的豐富經驗,面對這次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高醫的警覺性特別高,台灣在2020年1月21日宣布出現了首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隔天,高醫旋即展開一場大規模防疫演練,成為全台灣反應最快速的教學醫院。
前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何啟功就稱許高醫在這次抗疫期間的許多思維與作為,不僅是在南部地區的表率,甚至是全台教學醫院的標竿。衛福部還特別請高醫拍攝一段長達23分鐘的防疫影片,不但翻成15國文字,並配成中、英、法三國語言,向國際介紹台灣的抗疫成果,為台灣公衛防疫歷史留下精彩篇章。高醫在2020年8月也將過去半年多以來的抗疫歷程,集結出版成新書《世紀戰疫—高醫總動員》,記錄高醫全體員工堅守崗位,降低疾病風險的努力過程。
抗SARS經驗L.L. 高醫防疫站穩腳步
2019年底中國大陸傳出多起不明肺炎感染,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就已提高警覺,成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020年1月21日,指揮中心宣布台灣出現首例新冠肺炎感染者,緊接著而來的春節假期,當國人還沉浸在農曆春節的歡樂氣氛,時任高醫院長侯明鋒就已召集全院主管每天「朝七晚五」各一場防疫會議。17年前發生SARS疫情時,侯明鋒還是高醫開刀房主任,他認為當時醫療院所未重視院內感染,使得不少醫護人員因此感染,而付出了慘痛代價。有了過去的專案經驗借鏡,高醫才能在疫情消息一傳出後,立即組織防疫中心。
現任高醫院長鍾飲文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高醫以該院感染管制中心為基礎,在2019年底接獲中國出現感染個案相關消息之後,即開設第二級防疫中心,而在台灣公告首例境外移入個案後,立即將院級防疫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隔日上午再次針對疫情急重症照護演練,隨後多次針對不同病房進行模擬演練。
高醫的院級防疫中心是以院長擔任總指揮官(編按:當時是以時任院長侯明鋒為首),整合全院醫療照護、護理團隊、後勤支援與教學研究單位,「基本上是全院總動員。」鍾飲文說,尤其是感染科、胸腔科、兒科部與檢驗醫學部全體投入,每日定期召開防疫會議,迅速傳達各部門應變需求。
高科技生理監控系統 進行感染風險管控
為了降低院內交叉感染風險,在模擬演練時就特別著重動線分流,尤其是收治急重症患者的動線,病患一進入醫院就有獨立的通道、電梯直達負壓隔離病房,完全不會和院內其他病人接觸到。
此外,為了維護醫護人員健康,降低與新冠肺炎患者的接觸,高醫也導入遠距生理監測系統。鍾飲文說:「其實這套非接觸性的系統是在SARS之後就開始發展,過去主要用於輻射防護病房,由於甲狀腺癌症患者開刀治療完之後,必須服用具有放射性的碘131藥物治療,因此需要非接觸系統進行照護。這次在疫情之中也將這套系統應用在確診患者身上,遠距監測患者的體溫、心跳、血壓,這也是全台第一台利用遠距非生理接觸系統使用在負壓隔離病房做疫情控制的案例。此外,隔離病房還有另外兩項科技智能照護,包括患者利用平板電腦簽署同意書,利用視訊部分進行心理關懷,這些都能降低因為醫護人員頻繁與患者接觸而感染的風險。
在一般住院病人部分,高醫則透過前瞻式監視系統,可以監控住院病人,若患者咳嗽超過兩天,系統就會發出警訊,提醒醫護人員鎖定這些病人進行胸部X光檢查以便早期發現。鍾飲文表示,在這次疫情當中,「危機也是轉機」,能夠將高科技系統運用在患者的遠距照護方面,也將高醫的經驗提供台灣其他醫院做為防疫參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醫將醫護人力分組,其中一組專責照護疑似新冠肺炎病患,而不與其他患者接觸,在病患出院後,還給予專責照護人員14天防疫假,讓他們在家居家檢疫隔離,務求落實防疫。
門禁過五關 分流滴水不漏
「這次各界對新冠肺炎的警覺性,和以往的SARS是相當不同的。」高醫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林俊祐說,新冠肺炎疫情有極大的未知風險,有別於以往SARS的兵荒馬亂,不知道收到個案時的下一步該怎麼做,而付出慘痛代價,因此在因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說是整整準備了17年,醫院超前部署,知道現在該做什麼、下一步又該做什麼,對於疾病感染才有良好控制,大幅降低院內交叉感染以及醫護人員感染的風險。
他舉例,SARS期間因為出現院內交叉感染,造成許多民眾不敢上醫院,尤其是需要洗腎的病人,很多都因為不敢上醫院去洗腎而在家裡過世,但在這波新冠肺炎疫情中,因為有落實管制與分流,類似的情況少了很多。
在實際的作法上,高醫在疫情一開始時,就採取嚴格的門禁出入口管制措施,將一般患者與疑似個案分流,進入院區必須通過五個關卡,包括戴口罩、量體溫,詢問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如有疑慮則將個案導引至戶外搭設的門診或急診帳篷,最後一關則是用消毒液消毒之後才能進入院區,林俊祐說:「這些管制措施就像是一道護城河,這樣才有相當大的把握可以阻絕疑似病患,避免和一般患者近距離接觸。」
疫情發生後,很多民眾減少到醫院的次數,但許多持有慢性處方箋的病患必須回院領藥,為了降低病人進出醫院而得到感染的機率,高醫也首創「藥來速」,也就是參考了速食店的「得來速」服務,讓民眾不用進入醫院就能領藥。高醫在戶外架設領藥帳篷,持慢箋患者只要上網預約,就可以步行或開車至領藥帳篷過卡領藥,解決了院內排隊等候領藥的時間。
這場疫情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小故事,有一位在一月新婚的醫師,原訂規劃去義大利度蜜月,當時中央還未禁止醫護人員出國,但院方以飛機艙染疫風險高而勸退,這名醫師仔細評估之後,忍痛放棄了10多萬元旅費和旅行社中止契約而不去義大利,沒想到5天之後,義大利疫情就大爆發,讓該名醫師不得不承認院方的高瞻遠矚,超前部署的想法是正確的。
防疫衛教經驗 傳承世界各國
除了醫院患者之外,對於一般民眾也要進行防疫衛教,才能降低社區感染風險。林俊祐說:「包括送餐的外送服務員、執行酒駕的員警,都有可能與未知的民眾接觸,而暴露在感染風險下,而在防疫初期,雖然政府規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要戴口罩,仍有民眾不願配合而出現在捷運入口處大聲吼叫、情緒失控的戲碼。為此,高醫主動走入社區,對外送業者、警界與高雄捷運進行防疫講習,幫助這些第一線人員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以及民眾的健康安全。」
而高雄有6萬多外籍勞動人口,高醫旗下的小港醫院也與文藻外語大學合作,將中文疫情訊息翻譯成英文、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等外語,幫助新住民、外籍移工等,直接獲得疫情即時訊息。
專案管理中,經驗傳承是重要的環節之一,這也可以應用在防疫工作;台灣的防疫有成也受到國際關注,不但哈佛醫學院在三月與高醫及台大公衛學院舉辦一場座談會,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附設醫院也邀請10國專家與高醫定期進行防疫視訊交流,讓台灣的防疫經驗能夠傳承至世界各國。
文章出處 : 《專案經理》雜誌2020年12月號精準掌控風險管理 從此不再當專案救火隊!